动手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实验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育中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验、重升学轻实际需要、重高考学科轻非高考学科”的严重倾向,没有把实验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往往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动手能力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
实验课独立性大,组织教学难,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满堂乱”、效果差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行为习惯差,认为实验课自由好玩;二是不清楚实验步骤,不知如何实验;组内无明确分工,喜欢动手的同学代替全组操作,其它同学无事可做,只好袖手旁观;四是不重视实验过程,实验不考操作,实验情况与成绩无关。
针对上述原因,结合实际情况觉得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1、重视常规训练,培养良好实验行为。
学生进实验室前,首先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如学习实验规则,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在以后实验中照章要求,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实验行为,教师充分强调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在每次实验时,教师对各组操作给予适时指导,发现学生错误操作时,不是简单训斥,而是帮助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后果,这样,学生在以后实验中才能大胆实验,正确操作。
2、强化课堂管理,建立分组考核和管理制度。
由于学生多,教师一人辅导和管理都比较困难。为此,可以采用了分组考核和管理的办法。将实验学生分组搭配,选定责任心强、对生物有兴趣的同学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该组实验分工、操作指导、课堂纪律、清洁卫生、结果分析等。教师则注意巡回指导和检查考核。这样,组内学生都有事可做,且能团结协助共同完成实验。
3、改革考试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在传统考试中,实验比例低,且形式和内容单一,学生只需背实验就能应付,平时实验全凭兴趣。有鉴于此,可以在测试中,将实验比例提高到30%,规定实验成绩由“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两部分构成。这样,学科成绩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4、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实验。
为弥补教材中实验偏少的不足,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课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实验和各种课外实验。如“空气中细菌数量的测定”、“食盐含碘量的测定”、“ABO血型的测定”等。近年来,我校有多人次参加了生物课外科技实验,这既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二、效果与体会
1、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认真实验,反复操作,及时总结,在此过程中可熟习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制作、无菌操作、徒手切片等操作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器材保养能力。
2、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搜集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出试验验证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外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蛙的保护”、“校园绿化”、“水资源的保护和木桥沟水库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系列建议,受到县、校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有些已被采纳。
3、可培养学生动手撰写科技小论文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在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有亲身实践的体会,因此是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列出写作提纲,最后反复修改完成论文并非难事。这无疑能培养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实践证明,对实验重视与否,结果大不一样。在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