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孩考试没能达到父母所要求的分数,家长对孩子拳打脚踢,这算不算违法?若算,该不该去告他们?假如小痞子强行要钱索物,用刀子捅他算不算正当防卫?不让中学生进网吧、游戏机厅等场所,是不是消费歧视……一项调查结果让老师们吓了一跳:原来中学生们竟有这么多的法律困惑,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又是似是而非。
在回答“是否希望获得相关法律知识”时,100%学生作了肯定的答复。调查还显示,80%的中学生表示对法律问题感兴趣。这一结果也大大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
而与此同时,学习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变化快……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一点不比成人小,而他们的世界观、心理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特别是眼下不少所谓“好孩子”犯罪现象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问题说明,正视中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扶正倾斜的太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得以自上而下延续的关键,若不能按统一的行为规范去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就不能协调发展,而教育正是承担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任。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义自不待言。
中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应当因材施教,围绕法律思想、依法治国理论、法律规范知识和法律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通过法律思想的学习,了解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增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培养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通过依法治国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民主、平等、自由等各项权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中学阶段应以学习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法规为主,兼顾其他法律法规。如交通、消防、社会治安管理,禁毒、妇女儿童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包括刑法的部分条款)等法律法规,主要是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规范自律的意识。应重点学习宪法、民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使他们对法律法规有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为继续学习、工作打下一定的法律基础。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要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结合具体案例,对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进行阐述。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没有压力,容易理解,印象较深,也更符合法律学习的规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思考,寻找答案,可以加深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
搞好中学生法制教育还要重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多由来自政法一线的人员担任。他们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可以利用学校特定的文化传播空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