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最近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轻生的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这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营养摄入过度,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
二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不少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不多,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深,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
三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异趋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面对升学等压力,部分青少年厌学情绪增长。
四是“代际差异”日益加大,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是消极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庸俗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产生负示范效应;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使其对生活产生错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构架,很少涉及性别教育、美感教育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等。同时,生命教育对象覆盖不全面,一些学校认为生命教育的对象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学生以及大学生,而实际上,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展开。此外,很多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跟不上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影响了生命教育开展的效果。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学校需要注重“四个阶段”,遵循“四个结合”。注重“四个阶段”,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而遵循“四个结合”,即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分学段安排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学会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
二是着力挖掘所有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涵。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也不求通过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解决所有生命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所有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通过课内课外、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与深化,形成生命教育的立体体系。
三是结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青少年充满活力,要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针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精心策划一些主题鲜明、富有趣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发挥专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应注重通过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