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在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瘼的崇高责任感。
如果说,责任的重要使责任教育成为永恒,那么,现实中见惯不惊的责任丧失则使责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即使不能完全否认我们在道德上已经取得的效果,但也必须指出: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混乱、生态观念淡漠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血泊中的求救者有人竟然从容地讨价还价,见义勇为者却因救火毁容而遭受百般歧视;医生误把手术刀遗忘在患者腹中,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身患残疾的幼童被遗弃街头;大气污染的恶果是地球臭氧层日益稀薄,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导致土地严重沙化,沙尘暴肆虐……社会保证每个成员的选择权利,但同时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维护社会安定,保证人际和谐,保护生存环境,完善人的德性。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它涉及道德领域许多根本性理论问题。《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把道德责任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现实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康德则简练地概括为“做应该做的事情”。道德就是履行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不论以往的道德教育以何种形式出现,可以说,道德教育实际就是责任教育,培养责任者是其根本所在。
美国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把“尊重(Respect )和责任(Responsibility)”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必须教授的3R课程(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4R和第5R课程,它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在思想与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因为六种方法的英文单词都以“E”开头。他认为,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 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12种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鼓励道德反省、教育学生关心课外世界等,这些都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瑞恩与里可那的思想中都注重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突出活动与道德氛围的道德教育价值,体现出强烈的主知主义色彩和人文主义情怀,凸显了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和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责任教育要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就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责任教育应以主体—发展性德育观为指导。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以往的德育无视学生的自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违背了“理性为自己立法”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自由,只能在外界压力强迫下,机械地做出各种虚假的承诺和行为,最终形成双重人格。这种德育在本质上是灌输的,它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那些可能处于冲突中的价值体系作出审慎的决定;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意味着尊重学生持续发展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我们应该批判和摒弃这种灌输德育论,树立以主体挺立、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德育观,关注学生的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进而超越道德,成为道德的践履者、探索者、创造者。
(二)责任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责任本身就是关系,它产生并存在于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个体也只有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
教育者在实施责任教育时,应当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自由选择天地,在客观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弹性选择范围,努力创设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培植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自发的开展各种讨论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考虑各种观点,解决各种冲突,关心各种关系,体认各种责任,不断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责任主体的挺立提供必备的主观条件。心理学研究及我们以往德育的不足都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对于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的活动,人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它,并能主动地承担各种责任。自由度越大,责任感越强。
(三)责任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在内容上循序渐进。道德责任本身是有层次性的。主体对道德责任的体认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为主体的责任观念与责任认知能力总是处于持续的积累与生成之中,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总是日益趋于深刻,实际表现出的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能力总是逐渐提高的。我们只能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陵节而施,盲目地抽象地拔高,空谈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结果只能事与愿违,造就的仍然是阴奉阳违者。
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教育的起点。教育者要强化学生“从我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反省自己的道德表现,在独立实践责任行为中,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渐领悟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世界人的真正内涵,逐步认识到对他人、社会及人类负有的道义上的责任,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真谛。